1941年6月22日,卫国战争爆发,苏联对抗德国。战争爆发时,安德烈·马蒂造船厂(第198号厂)正满负荷生产,基本的产品是舰船。工厂当时已经处于高强度的工作模式:1940年,上班时间被调整为8小时工作日(1931年5月1日,实行7小时工作日),并且实行7天工作周。企业迅速组织生产空投炸弹、浮桥及其他装备。同时,造船厂加快了那些即将完成舾装或已处于船台建造阶段的舰船的施工进度。
1941年6月29日,48号“埃里温”号领舰项目下水。防空炮台被部署在造船厂内。工人们开始报名加入民兵队伍,总共约有5000人报名。1941年7月8日,造船工业人民委员部下达了城市最重要设备撤离的命令。而此时前线日,莫斯科下令进行大规模的全面撤离。就在这几天,首列载有人和贵重设备的火车被装载并送往阿斯特拉罕。
1941年7月22日,多瑙河舰队的舰船集中在尼古拉耶夫。这些舰船包括“热列兹尼亚科夫”(浅水重炮舰)、“乌达尔尼”(浅水重炮舰)、“马尔蒂诺夫”号(浅水重炮舰),17艘装甲艇,“集体农庄工人”号雷区舰队,“布格”号指挥舰,巡逻和辅助舰船以及快艇。许多作战单位遭受了损坏,急需修理。维修工作昼夜不停地进行。同时,在接近尼古拉耶夫的区域,开始建造防御工事:在南布格河和英古尔河河岸建立的营地据点、防御工事、反坦克壕和战壕。此外,安德烈·马蒂造船厂还装备了两辆装甲列车。
到7月底,企业正在建造的船只包括23号“苏联乌克兰”号战列舰,68号“奥尔忠尼启则”号轻型巡洋舰(在船台上)和“伏龙芝”号(已下水);“自由”号驱逐舰,未完成的30号项目“奥佐尔诺伊”号驱逐舰,以及未完成的“基辅”号驱逐舰领舰(“埃里温”号已被拖往塞瓦斯托波尔)正在装配;潜艇C-35、L-23和L-24已完成建造。船台上还停有C-36和C-37号潜艇。“阿纳斯塔斯·米高扬”号破冰船正在靠近建造墙壁准备启航。
到1941年8月初,德军已对该城构成威胁。设备和最重要的物资、工人及其家属被装载到未完工的舰船上。随后这些舰船被拖带穿过第聂伯-布格河口。8月5日,“阿纳斯塔斯·米高扬”号破冰船未完成验收测试便出发。1941年8月13日上午,从尼古拉耶夫开出的最后一列载有人员和物资的列车成功撤离。当天上午,安德烈·马蒂造船厂的L-24号潜艇载着设备和工人家属启航,依靠柴油引擎航行。下午3点,多瑙河舰队的舰船开始撤出该市水域。
早上7点15分,尼古拉耶夫的广播向指挥部报告,他们将停止广播——红军部队已撤离该市。特别破坏队的工兵对一些工厂和城市设施进行了爆破。未完工的“C”型潜艇船体被点燃。在船台上的“奥尔忠尼启则”号巡洋舰船体受损。1941年8月16日,德军进入尼古拉耶夫,城市被占领。
德国人绕过了苏联乌克兰23号项目未完工的战列舰船体。尼古拉耶夫,1941年
当敌人占领这座城市后,船厂里未完工的舰船首先被军方检查,然后由工业部门代表查看。对德意志帝国而言,这些舰船仅作为高质量钢材的来源感兴趣,任何额外的建造工作都不在讨论范围内。然而,德国当局决定尽可能利用尼古拉耶夫企业剩余的生产能力为己所用。人员问题则通过激进和严厉的方式解决:留在城市的造船工人一定要进行强制登记并返回工厂工作。拒绝或逃避这一程序将面临最严厉的惩罚——直至死刑。
尼古拉耶夫处于两个占领区的交界处:罗马尼亚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区,边界沿着南布格河,以及属于乌克兰总督辖区的尼古拉耶夫地区。SS上级集团领袖埃瓦尔德·奥普曼被任命为该地区的专员。该城市因其造船设施和大型港口对德国具备极其重大意义。不仅是尼古拉耶夫的船厂和港口,甚至在德国占领的苏联黑海沿岸地区所有类似设施的管理权,都未交给占领区经管部门,而是由海军总司令埃里希·雷德尔的大将总部军事经济和装备部门直接管理。
安德烈·马蒂工厂被改名为“南方造船厂”。另一家尼古拉耶夫造船企业,61号工厂,被改名为“北方造船厂”,旁边设立了集中营“斯塔拉格364号”的营房。集中营的囚犯被用在所有强制性劳动,包括造船厂的工作。在占领期间,安德烈·马蒂工厂仅部分运作,主要进行德、罗马尼亚黑海舰队船只的维修工作。
城市中有一个强大的地下抵抗组织,他们也参与了造船企业的破坏活动。例如,当试图抬起一座被淹没的浮动码头时,抵抗组织成功将其破坏,导致没办法迅速恢复。负责这项工作的尼古拉耶夫机械码头专家沃达什和码头工程师科斯廷有意进行了破坏,他们立即被枪决。
1942年,海军元帅埃里希·雷德尔以及德国海军的高级军官和技术专家访问了尼古拉耶夫,他们视察了船厂和港口。尽管确认了造船厂的重要性,但他们也承认短期内不可能恢复复杂的生产。船台受损,侵略者开始抢运他们可以得到的最有价值的资源:造船用钢材。
1944年,德国指挥部计划在南方造船厂组装最新的XXIII型系列潜艇的船体,其舱段将从奥地利沿多瑙河运送。然而,德国的军事形势迅速恶化。1944年3月28日,尼古拉耶夫从占领者手中被解放。撤退的德军彻底摧毁了这座城市及其企业:安德烈·马蒂船厂的784栋建筑中仅有两栋幸存。起重机和其他船台设备被毁。战列舰“苏联乌克兰号”和巡洋舰“奥尔忠尼启泽号”的剩余船体部分也被炸毁。解放时,尼古拉耶夫仅剩不超过64,000名居民——这是战前人数的三分之一。
尼古拉耶夫解放后的第二天,安德烈·马蒂船厂的恢复工作立即开始。那些幸存下来的工人们开始重返工厂,拆除废墟和清理破坏的痕迹——短时间之内约有2,000人参与了这些工作。首先恢复的是发电厂和自来水系统,接下来是锅炉房和泵站。生产逐步恢复——开始制造一些军事装备的零部件。复苏中的工厂也为马上就要来临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与工厂的恢复工作同步,工人们还参与了周边地区的修复工作。1944年,工厂正式更名为“安德烈·马蒂红旗劳动勋章厂”,并归属苏联人民委员会造船工业管理部门。二战结束后,许多工人、技师和工程师回到了家乡。
这个仍然部分被摧毁的工厂的首批战后产品有46个浮桥、2艘排水量700吨的驳船和客船。工厂还恢复并下水了一艘破冰拖船。首次航行时,它从罗马尼亚拖回了一台德国制造的浮动起重机和两艘装有各种设备和材料的驳船。
到1946年初,已有12,000人在船厂工作,恢复并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的生产面积超过50,000平方米。1950年,工厂开始建造排水量超过16,000吨的全焊接“卡兹别克”型油轮。而战前开工的船只也在建造中。1950年12月,68型巡洋舰“伏龙芝号”交付舰队。1941年6月22日时,该舰的完工率为38%,战争期间一直停泊在高加索沿岸的基地。而战时及占领期间严重受损的“奥尔忠尼启泽号”的船体则被拆解用于回收金属。
伟大的卫国战争结束后,西方盟国迅速转向了可能且非常不友好的敌对阵营。苏联舰队在激烈的战斗中遭受了重大损失,并急需重新装备和补充新舰艇。正如以往一样,安德烈·马蒂红旗劳动勋章厂将在这项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即使在战争结束后,苏联领导层仍未放弃在海军中拥有大型火炮舰艇的愿望。这一愿望的产物是重型巡洋舰82号项目的诞生。该舰的设计基于二战期间积累的丰富经验、69号“克朗施塔特”项目未完成巡洋舰的建造经验,以及从德国购得的未完工的重型巡洋舰“吕措夫”。建造这种舰艇的主要推动者是慈父。
设计工作最终产生了满载排水量达43,000吨的巡洋舰,除了通用和防空火炮外,还配备了九门305毫米主炮。决定优先在波罗的海和黑海等有限水域建造这些大型舰艇。旗舰巡洋舰被命名为“斯大林格勒号”,并于1951年12月在安德烈·马蒂工厂(当时文档中标为444号工厂)开工建造。次年,在列宁格勒开工建造了同类型的“莫斯科号”。
第三艘巡洋舰的建造于1952年秋季在莫洛托夫斯克开始,但它从未获得正式命名。与建造“苏联”号战列舰时遇到的情况类似,负责建造这些大型复杂舰艇的工厂在设备供应方面遇到了来自分包商和合作方的延迟。尽管部长会议副主席兼造船工业部长瓦西里·A·马里舍夫亲自监督了82号项目的进展,但到1953年1月1日,“斯大林格勒号”舰体的完工率仅为18.8%,而原计划为43%。另外两艘舰的进展情况甚至更低。
慈父去世后,82号项目的所有舰艇建造工作都被停止。这些舰艇的使用前景相当模糊,而且海军指挥官尼古拉·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对于建造这样庞大的舰艇的必要性表示直言不讳的怀疑。然而,未完工的“斯大林格勒”号巡洋舰仍然为国家服务,但以一种稍微不同的方式。1954年,代表其堡垒的巡洋舰舱段被下水并拖至靶场。在随后的几年中,它经历了各种测试:不同口径的炮弹、鱼雷和巡航导弹的射击,空投炸弹的轰炸。经过上述一切后,“斯大林格勒”舱段依然保持了浮力,这证明了82号项目高超的防护性能。
除了建造“斯大林格勒”号巡洋舰外,安德烈·马蒂工厂还参与了其他巡洋舰项目的工作。1949年,一艘新的轻巡洋舰的设计草案基本准备就绪,该舰是战前“恰巴耶夫”级舰艇的逐步发展,获得了“68-bis”号的编号。该项目的巡洋舰满载排水量接近1.7万吨,计划装备四座炮塔中的十二门152毫米火炮。苏联的四大舰队都需要补充类似的舰艇,因为早期项目的巡洋舰正迅速变得过时。
根据计划,预计建造25艘舰艇。黑海舰队的巡洋舰中,“捷尔任斯基”号于1948年12月开工建造,“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于1950年6月开工,“米哈伊尔·库图佐夫”号于1951年2月开工。这些舰艇在1952至1955年间成为舰队的一部分。在苏联68号巡洋舰系列建造的高潮时期,国家领导层发生了变动——苏穗宗担任了国家领导人。苏穗宗以其充满争议的创新方案而闻名,这些方案常常充满不确定性。
苏穗宗对许多传统类型的武器持非常怀疑的态度,包括认为舰队几乎是在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导弹时代中的过时产物。苏联武装力量经历了裁减,往往是无系统且无依据的。一些领域的研究被终止,包括重型坦克和远程火炮。
68-bis型巡洋舰完全感受到了新趋势的影响。到了50年代后期,一些在列宁格勒和尼古拉耶夫未完工的巡洋舰,其中大多数已完成超过70%的建造,被中止并拆解为金属。在安德烈·马蒂工厂建造的巡洋舰“科尔尼洛夫海军上将”号,于1951年下水,1954年下水。在1959年,建造工作停止,与几艘同类舰船一样,之后被废弃。建造中止时,这艘船的完成度已超过70%。原计划建造的25艘巡洋舰中,仅有21艘开工,最终只有14艘完工。由安德烈·马蒂工厂建造的“米哈伊尔·库图佐夫”号巡洋舰目前作为博物馆,永久停泊在英雄城市新罗西斯克。
苏联潜艇部队在卫国战争期间(1941-1945年)使用非常频繁,并且遭受了显著的损失。这些部队在质与量上都需要补充。战前的潜艇项目逐渐不能够满足技术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时代要求。在战争期间,取代“С”和“Щ”级潜艇的新型潜艇项目的开发需求出现了。
苏联专家对德国XXI系列潜艇的研究对发展和设计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未完工的潜艇,其战术和技术特性在二战结束时属于同类中最先进的舰艇,苏联在但泽(现格但斯克)捕获了这些潜艇的舰体。1946年,英国方面将四艘完工的潜艇移交给苏联。在1948年,基于所研究的材料,新的苏联中型潜艇的项目和图纸集准备就绪,该潜艇被命名为613型。其排水量为1055 / 1347吨,武器装备包括4个艏鱼雷发射管和2个艉鱼雷发射管。最大潜深为200米。
C-232号潜艇(613型)在61号工厂水域等待改造为博物馆未实现,80年代。在背景中是尼古拉耶夫地区委员会大楼
613型潜艇的建造于1950年开始,持续了7年。苏联的多家造船厂参与了这一过程。其中大部分(115艘)是在高尔基的克拉斯诺耶·索尔莫沃工厂建造的。第二大建造者是尼古拉耶夫的安德烈·马蒂工厂,为舰队提供了76艘潜艇。613型的第一艘潜艇“C-63”号于1950年4月在尼古拉耶夫铺设龙骨,两年后,即1952年5月,它加入了黑海舰队。这一系列潜艇是苏联造船史上顶级规模的系列。从1950年至1957年,共建造了215艘。
随着“潜艇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对相应维护基础设施的需求,包括浮动潜艇基地的需求。从1955年10月至1960年6月,在尼古拉耶夫的安德烈·马蒂工厂(后来改名为诺申科工厂)铺设并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了7艘310型浮动基地,总排水量为7150吨。首艘船被命名为“巴图尔”。
注:关于“米哈伊尔·库图佐夫”巡洋舰位置,1988年,这艘巡洋舰被置于储备状态,封存并搁置在塞瓦斯托波尔。1998年,决定将这艘巡洋舰作为博物馆船进行保存。1998年至2001年,该船在塞瓦斯托波尔的“北方海洋造船厂”(Sevmorzavod)进行了维修。2001年8月,迁至新罗西斯克,成为新罗西斯克海军基地的一部分。2002年7月28日海军节,它作为博物馆船向公众开放。